close

幼兒半夜哭鬧 小心是中耳炎作祟
文/洪廷翰
天氣變冷,1歲半的林小弟,這幾天頻頻咳嗽流鼻水,爸媽起先判斷是輕微感冒而不以為意。孰料睡至半夜,林小弟突然醒過來大哭,爸媽怎麼哄都無法入睡,只見他除了流鼻涕以外,還頻頻以手抓耳朵,爸媽以為是被蚊子咬,卻沒有看到皮膚有紅腫的情況。
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天,直到林小弟突然發燒,爸媽才趕緊帶去請醫師診治。醫師詳細檢查後才發現,原來林小弟罹患了中耳炎。
中耳炎是中耳部位受到病原菌感染所造成,但因為中耳位處耳道深處,檢查不易,所以容易被忽略。根據統計,3歲前的小孩,80%有得過中耳炎;因為幼兒的耳咽管短又平,纖毛組織的功能亦不成熟,所以感冒,鼻竇炎或腺樣體肥大發炎時,鼻咽腔的分泌物容易逆流至中耳內,導致急性中耳炎以及中耳積液。
幼兒急性中耳炎最常見的症狀為耳痛與發燒,較小的兒童因言語表達能力尚不佳,有時僅用手去碰觸病耳,或只以焦躁不安、夜啼等方式表達。由於2到3歲左右的小孩,正處於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,一旦中耳炎積水未適當治療,有可能造成聽力障礙,小孩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,口齒不清等情況,所以儘早就醫檢查,並配合治療相當重要。
急性中耳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,一般療程須給予10至14天,家長應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,切勿自行停藥或是更改減少使用劑量,才不會延誤病情。若是治療及追蹤2至3個月後,仍持續有中耳積液的情形,則可考慮耳膜切開或是放置通氣管,將中耳積液排出。通氣管置入耳膜後,經過6至12個月會自動脫落。若是未自行脫落,可在門診將通氣管夾出。
急性中耳炎是幼童感冒時會併發的疾病之一,但往往被家長所忽視。曾經發生過中耳炎的小孩,復發的機率很大,這類小孩要儘量避免上呼吸道感染,萬一有感冒症狀時,便應找專科醫師檢查耳朵,儘早預防及治療中耳炎。
from台灣社群論壇
全站熱搜